7月16日至17日,我们“若水计划”博士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继续推进,相继参访了“模型黄河”试验基地、黄河博物馆、黄委花园口水文站、小浪底水文站以及小浪底水利枢纽。黄委水文局人劳处干部靳廓、辅导员董叶斓老师及博士团全体成员共同参加活动。
细观“模型黄河”,洞悉治水奥秘
为深入了解黄河治理发展历程、体会母亲河的文化底蕴,以及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治黄事业中的关键实践,7月16日上午,博士团一行走进“模型黄河”试验基地。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引导下,成员们参观了黄河下游河道等比例缩尺试验厅,直观了解大堤、滩区、主河槽与控导工程的空间布局,切身体会到了黄河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随后,博士团参观了水土流失试验厅,观看了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水土流失规律模拟实验。参观过程中,成员们积极与技术人员交流,围绕黄河流域水资源治理的热点问题展开研讨,进一步加深了对治黄前沿技术和科学实践的理解。
![]() |
![]() |
漫游黄河博物馆,探寻千年河韵
在黄河博物馆内,通过珍贵文献、历史照片和实物展品,博士团系统回顾了黄委自成立以来的治黄历程。从黄河流域的地质演化,到历代治水方略,再到现代治理成果,“地上悬河”模型与“数字黄河”动态演示区让成员们直观了解了泥沙淤积、水沙调控的原理与成效。讲解员还深情讲述了一线治黄人的感人事迹:为测定泥沙含量徒步穿越滩区的科研人员、汛期昼夜值守的防汛队伍、为推广节水技术奔走田间的基层干部等,这一幕幕真实故事让博士团成员深刻体悟到黄河安澜的背后,不仅是科技支撑,更是几代水利人的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
走进水文站,解析水情密码
花园口水文站作为黄河下游核心控制站,承担着水量、水质、含沙量等关键数据的监测任务。在刘健副站长带领下,博士团参观了水位观测井、泥沙分析实验室等设施,了解了超声波测深仪、遥感设备等先进仪器的原理与应用。在数据中心,实时水情监测大屏展示了黄河的水文动态,博士团成员切实体会到了水文监测体系与流域治理的紧密联动。
![]() |
![]() |
探访小浪底枢纽,领略智能调控
7月17日,博士团前往小浪底水利枢纽,黄河水利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干部监督科科长安静泊详细介绍该重大水利工程的运行原理与数字化建设。小浪底工程作为黄河治理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其宏伟规模和关键作用令博士团印象深刻。在技术人员讲解下,成员们依次参观了大坝、泄洪系统与发电设施,系统了解其在防洪、减淤、供水和发电方面的综合效益。随后,博士团聚焦小浪底数字孪生系统建设,深入了解了该技术如何基于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构建虚拟工程模型,实现对枢纽运行状态的智能监控与预判调控。成员们结合自身专业研究,与现场专家就模型精度、数据融合及系统优化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 |
![]() |
本次参观调研活动将科研视角从实验室延展至治理一线,让博士团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水利工程在流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此次实践不仅拓宽了成员们的专业视野,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将专业所学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责任意识,也为成员们在水文领域的科研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与思考启迪。